模拟还预测,气候变化将影响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
他认为技术创新和转让对于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气候友好技术,研发新的低碳技术,才能在全球范围内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尽可能多的温室气体排放,使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成为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领域和新的亮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8日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合作,为今年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解振华呼吁各方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实现、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目标。为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各国应在推进有关公约基础上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必须要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采取减缓和顺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坚持将有关公约和议定书作为法律基础,按照谈判的进程由缔约方驱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尽快把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寻求务实的解决方案,坎昆会议就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
为此,解振华表示,各国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全球范围的公平发展。发达国家已挤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排放空间,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限制其发展空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在亚行代表专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在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之后,他们也总结了很多传统的绿色、环保、适用的技术开发,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要注重自己的传统技术。
第一个问题是能源危机,第二是技术出路,第三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第四国际合作。以下为发言实录:刘燕华:尊敬的主席各位专家,请允许我代表第四组汇报一下第讨论情况,第四组的题目为低碳能源创新与技术转让。第三个结论讨论的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我们认为目前低碳能源技术在经济的可行性之所以实施的不太好,可能有一些基本障碍。第四个问题谈到的是国际合作,我们认为今后低碳能源的建设要与国际合作密切相关,国际合作中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平等互利。
正是因为发达国家有了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有了很多传统技术,因此有很多技术转化工作相当重要。我们谈到的技术与经济,这里谈到一个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技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多元化的能源供给,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能源的管理以及减少奢侈浪费。比如讲的是太阳能光伏电池,不能上网,所有的发电都不能实现经济可行性,这类问题也需要解决。1999年每桶石油10美元,到2002年达到70美元,08年140美元,现在在80美元左右。今后随着能源的供应供需关系的变化,人们生活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系统改变,这些改变包括产品、供应链、市场格局。
也就是说能源供应已经变得非常敏感。第三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注重南南合作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国家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可以互补的。最后一点,在技术合作中,也要借鉴京都议定书之后的成功经验,一些日本专家提到,GI和CDM项目在世界上运行了一些时间,有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的。因此考虑从汽车这个问题想到其他产业,高耗能产业今后的发展空间是相当有限的。
第二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增长量过高,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第一点,能源有了危机,我们认为由于最近一段时间能源的危机使世界显得相对脆弱也有很多风险,比如油价最近几年飙升。
第二个问题有些技术可行,经济也可行,但系统不可行,整个经济运作模式不可行也阻碍了技术的开发。我们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技术成果转化还有所缺位,一方面指的是产品工程设计非常少,做的不够,有些技术的价值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像刚才第三组总结一样,没有形成共识,有些标准和规范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工作。
讲到能源问题,就要考虑,一个是解决多元化的能源,既包括清洁能源也包括再生能源,也包括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因此,除了技术的开发之外,有些规则也要纳入整个技术开发体系之中。在5月9日下午进行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总结大会上,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先生发表了精彩演讲。第一个障碍,技术可行性可以但技术不可行的技术相当多,也就是说许多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技术的开发还没有完全到位。最后我们对这次大会表示赞扬,特别是对这次会议的组织方表示感谢,对各位的参与者贡献表示感谢,谢谢。还有一个障碍,就是技术转移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多专家谈到,许多的技术是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如何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怎么通过梯度转移,形成价格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认为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大大节约能源,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政府,要在低碳能源发展方面有效组织制定规则、政策,鼓励社会和企业完成低碳转型。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在提高,都想更多消耗能源,但传统的消耗能源方式是不能维继了。应该把研发链、产业链、市场链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讲技术出路在于系统技术的出路。
第二点要在国际合作中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这里既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责任,同时在政府内部也要明确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政府社会企业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如果全世界都按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的水平的话,那地球就不存在了。
现在石油价格每上升或下降一次都对世界经济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另外也讲对某些产业,有些传统产业也可能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就像章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我们预测,今后的能源技术一个是要瞄准更高的技术,第二要推动可持续性,还要想方设法使技术市场化,特别是金融体系跟上。
比如中国,中国要发展传统汽车,每年能供给的石油总量就是4亿吨,就是说有1/3是供汽车使用,1.3亿吨,每辆车要消耗2吨汽油,中国传统汽车拥有量就是6500万辆到7000万辆,现在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辆,就可以考虑明年后年还有许多汽车进入市场,那可能明年后年开始就是石油的供应就会出现紧张了。中国能源网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于5月8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讲到能源问题,就要考虑,一个是解决多元化的能源,既包括清洁能源也包括再生能源,也包括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因此,除了技术的开发之外,有些规则也要纳入整个技术开发体系之中。
最后我们对这次大会表示赞扬,特别是对这次会议的组织方表示感谢,对各位的参与者贡献表示感谢,谢谢。第二个问题有些技术可行,经济也可行,但系统不可行,整个经济运作模式不可行也阻碍了技术的开发。
现在石油价格每上升或下降一次都对世界经济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第二点要在国际合作中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这里既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责任,同时在政府内部也要明确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政府社会企业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共有来自于美国、巴西、日本、德国、中国、亚行的六位专家进行演讲,另外还有六位专家作为论坛的嘉宾,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上午讨论一共针对四个问题。以下为发言实录:刘燕华:尊敬的主席各位专家,请允许我代表第四组汇报一下第讨论情况,第四组的题目为低碳能源创新与技术转让。
第一个问题是能源危机,第二是技术出路,第三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第四国际合作。第二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增长量过高,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们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技术成果转化还有所缺位,一方面指的是产品工程设计非常少,做的不够,有些技术的价值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像刚才第三组总结一样,没有形成共识,有些标准和规范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工作。第三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注重南南合作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国家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可以互补的。
1999年每桶石油10美元,到2002年达到70美元,08年140美元,现在在80美元左右。除了多元化的能源供给,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能源的管理以及减少奢侈浪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